修路,架桥,治水。区人大代表郑传钊在任职八年时间里,带领群众修通了5条村村通“纵贯线”,架设了五座钢筋混凝土“便民桥”,开挖了70口当家大塘,被群众亲切地称为“民生代表”。
“民生代表”郑传钊
记者 邹仕学 通讯员叶月明
身兼区人大代表和新田镇蒲田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多项职务的郑传钊,一肩挑着代表使命,一肩挑着人民重托。他时刻牢记宗旨、不负群众期待,把关心民生、解决民生、改善民生,始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把实现好、发展好、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,始终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与不懈追求,从而赢得了群众的拥戴和良好口碑。
郑传钊深感使命光荣,更深知责任重大。“作为一名人大代表,要牢记民生、关注民生,尤其是老百姓反映的路、桥、水、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,要多渠道、多举措为老百姓解决好。”
蒲田村曾被人们戏称为新田镇的“西伯利亚”,曾几何时,老百姓出行无“路”可走,货物靠背驮肩扛“运输”,而且水患旱灾频发,“穷山恶水”成了该村恶劣自然环境的代名词。
急为群众所急,想为百姓所想。为不负代表使命和人民期盼,郑传钊从改变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入手,带领群众大刀阔斧“改革”民生、造福民众。
抢修路。郑传钊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与群众同频共振建民生。通过“一事一议”,发动群众自筹投劳;运用多种方式筹措社会资金;争取政府补助和“村村通”工程项目,向“路”要民生。2007年以来,蒲田村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00万元,共新建了新蒲、塔伏、水蒲、新祠、飞蒲5条环村主干道路,总里程达20公里,实现了100%村村通、90%组组通,可谓阡陌交通、四通八达。尤其是被村民称为“断头路”的飞蒲路,打通了纸冲、穴岭等山区村木竹和农副产品运输的“肠梗阻”。
“这条路没建好之前,出行非常不便,下雨出去一身泥,晴天就是一身灰。建好之后呢,一是出行方便,二是解决了农副产品运输难题。”蒲田村穴岭组村民徐超深有感触。
快建桥。拥有41个村民组、4400多人口的蒲田村,原先只有一座钢轨铺设的简易扎子桥,还曾发生过车毁人亡的惨剧。为方便群众出行和车辆通行,郑传钊东奔西走、上下求索,多渠道、多途径争取资金,全力改变群众“趟河涉水”的窘境。近年来,蒲田村通过争取危桥改造项目、群众自筹和社会募捐,筹集资金100多万元,共新建和改造了塔屋桥、小阳桥、玉宏桥、枣树桥、扎子桥5座大小“便民桥”,使群众不再望“桥”兴叹。
枣树组70多岁的村民周宏元不无感慨地说:“现在不要打赤脚趟河过水了,大人、小孩出行方便了、安全了,都是党的政策好,托共产党的福哦。”
大治水。三天不下地就干,下一时辰就水淹。蒲田村既处“内陆”又临“海”,有时缺水,而有时却又水满为患。为彻底根治水患,在郑传钊的带领下,蒲田村因地因情制宜,大力推行山丘区水利产权制度改革,大兴水利工程建设。在“内陆”,结合烟水配套工程、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“一事一议”等途径,大力兴修当家塘坝,如今,蒲田村共兴修万方以上当家大塘40口,5000方大塘70口,修筑大小渠坝15条,开挖抗旱井30多眼,确保了全村4000亩农田旱涝无恙。在临“海”,以除险加固为重点,运用混凝土浇筑、宾格网挡墙等措施,对险埂要段全面进行排险和治理,近年来,共修复了820米水毁河堤,确保了该村华阳河沿岸12个村民组、1500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蔡村组村民罗过渡更是好评有加:“这些大坝的修复和治理,不仅保护了蔡村组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,而且使下游400多亩农田免遭洪水冲袭,有力地增强了防汛抗洪和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。”
情为民所系,心与人民相连,郑传钊以恪尽职守践行代表担当,以不负重托诠释为民服务情怀。任职八年,共向区镇人代会提交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、医疗卫生教育、血防治理等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20多条,不仅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及时答复,而且得到了有效落实和办理。
郑传钊表示:“在今后履职工作中,将不断加强学习,深入调研,积极反映深情民意,不断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和参政议政水平,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。”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